【观点】公共卫生专家刘朝杰:从上海本轮疫情看中国长期新冠防控措施

Shanghai citizen getting PCR test

Shanghai citizen getting PCR test. Source: Yomiuri Shimbun

下载SBS Audio应用程序

其他收听方式

上海为何暴发大规模疫情?中国的新冠清零政策未来将走向何方?乐卓博大学刘朝杰教授带来专家角度的解读与分析。(点击文首图片,收听完整采访。)


上海自今年三月底暴发大规模新冠疫情以来,经历了大规模封城、全民检测、每日新增病例数过万的紧张时刻。

尽管许多民众的生活仍旧处于封锁、每日检测、线上团购抢菜的模式中,但如今每日新增病例数已大幅降低。

为何上海疫情会严重到需要封城近两个月?中国还能坚持清零政策多久?SBS中文为此专访了乐卓博大学(La Trobe University)公共卫生专家刘朝杰(George Liu)教授。
Public health expert from La Trobe University, professor George Liu.
Public health expert from La Trobe University, professor George Liu. Source: Chaojie Liu/Twitter

“防疫优等生”两年后为何暴发大规模疫情?

在中国社交媒体当中,上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称作“防疫优等生”,因为自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以来,这座国际性大都市在保证社会正常运转的情况下,一直未曾暴发过疫情。

这也让本次大规模封城受到许多人质疑。

对此,刘教授认为,Omicron的超强传播力与感染症状的轻微导致了当局未能及早发现与控制病毒传播。

“上海所报告的数据中,绝大多数感染者都是无症状的。换句话来说,在上海疫情的初期,防控人员和机构可能并没有足够的信息能够及早监测疫情的发展过程。”

刘教授表示,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旦疫情被关注后,实际上病毒可能在社区已经传播了很长一段时间了。

另外,刘教授指出,Omicron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是传播性非常强,但致病性相对来说比较弱,因此导致社区中许多无症状或轻症感染者。
Citizens look out from a window of a high-rise building in Shanghai whilst under lockdown.
Citizens look out from a window of a high-rise building in Shanghai whilst under lockdown. Source: Costfoto/Sipa USA
“大家如果没有症状的话,在社区里头没有表现出来,因此的话也不可能发现这些病人,大家也没有注意到的这样一些传染源,在社区里头隐藏了很长时间,然后再被发现。所以一旦发现的话就已经是相对比较严重了,这可能是导致上海不得不采取全面封城措施的非常重要的原因。”

经历过Omicron感染浪潮的澳洲,初期采取的措施也包括要求密接者或疑似感染者进行核酸检测,但受到Omicron大规模冲击后,也调整了检测规定。刘教授指出,尽管目前上海的检测能力仍旧较强,但中国和澳洲的医疗资源相比起来还是有差距的。

“中澳之间的卫生人力资源还是存在着很大差距的。中国平均每人所拥有的医生数或护士数,比澳洲来说的话是差了几倍的。尽管中国医院的床位数量并不少,可能上海所拥有的床位数量比澳洲还要多一些,但因为人力资源不足,即使是有这些床位也不一定能够发挥它们的作用。”
所以……在Omicron导致社区感染全面暴发的情况下,医疗资源非常的紧缺,这就使得(中国的)防控工作可能会相对比较被动。

上海病例报告模式“确诊+无症状”是否准确?

上海在四月中下旬疫情高峰期间报告的病例数当中,无症状的比例相当大,曾一度达到确诊数千、无症状上万的状况,也让许多人质疑中国的病例报告模式“耍花招”、“玩文字游戏”。

对此,刘教授的解读是与大规模检测有关。

“我们在澳洲很少看到这么高比例的无症状,原因很简单,没有症状谁都不去检测,当然也就不知道感染了。所以可能有很多隐藏在社区的一些无症状感染者,在澳洲这种背景下我们是发现不了的。”

“但上海采取了全员多轮检测的这种方式,可以反反复复地把社区里那些无症状感染者检测出来。况且每天更新的报告中,还要报告有多少无症状的感染者转归成确诊病人。所以我觉得没有必要去质疑这个数据的准确性,实际上这种检测出来的感染数字应该是更精确的。”

刘教授表示,从专业角度来说,“确诊+无症状”模式的数据给予专家更多的信息,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另外,刘教授也指出,上海逐渐上升的死亡数是由于致死率的滞后性导致的。

新冠社区传播从流动性强的人群中开始,换言之主要在“需要频繁外出、社交网络较广、需要开展各种生活工作方面活动的年轻人当中进行传播”。

“这批人由于身强力壮,所以最初感染的时候可能没有症状或者是症状比较弱,此时可能并不见得能够看得出这个病毒它的致死性到底有多强。但是在后期的情况就不一样了。一旦这些感染者把病毒带入社区,这时候年老体弱的居民就可能有更多的机会被感染。”

“第二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这个病毒不是说今天感染了,当天马上就会导致人员死亡。感染之后,有各种各样的医疗措施,病人自身还有一定的抵抗力,所以最终的致死总是有一定的滞后。”

“清零”还是“躺平”?

上海暴发新冠疫情后,社交媒体上出现了关于“防控派”和共存派”的争论。有人认为中国必须“坚持清零政策不动摇”,也有人认为上海坚持清零代价过大,不如“学国外躺平”,尝试与病毒共存。

刘教授认为这种辩论“是很不健康的”——疫情防控不是两个极端,要么清零要么共存。关于一个国家需要采取的防控措施,需要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科学角度与国情背景。
A woman in quarantine sits on her roof balcony, amid Covid-19 full lockdown of the city in Shanghai
A woman in quarantine sits on her roof balcony, amid Covid-19 full lockdown of the city in Shanghai, China, 27 April 2022. Source: AAP / ALEX PLAVEVSKI/EPA
从科学的角度上来说,新冠病毒在任何国家,它都不可能自然消失。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只能学习如何和病毒共存的问题。
而每个国家也有每个国家自己不同的背景,需要根据国情来调整政策,以科学地“学习与病毒共存”。

“其实我们从澳洲的情况来看的话,澳洲并没有躺平,绝对不是说到了某个时间节点之后,我们就什么都不管了。澳洲也是逐步的进行(政策)放松,而这个放松的话它是有很多的先决条件的。”

“上海不是孤岛,不能像澳洲一样,州可以关闭州境,自己把自己‘割裂’成一个孤岛来进行防疫。在谈论上海是否应该放松防控举措时,要考虑的是整个中国。”

“上海如果现在就放弃清零的话,它是影响到全国的,我们已经看到仍采取清零措施的上海暴发疫情后,很多其它的地区包括北京都在出现新的感染和(疫情)暴发的这种情况。中国必须要全面地考虑条件是否成熟、在什么时候才能够进行放松、什么时候才逐渐地学习和病毒共存的这个问题。”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下澳洲。我们在逐步放松的过程中是考虑了很多的条件的,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条件就是疫苗接种率。我们有疫情的一些预测模型,每一个州都出台了自己的一些预测模型。然后我们根据这些模型来制定如何与病毒共存(的策略)。比如说我们的疫苗接种率达到了 80% 以上之后,我们可以放松哪些方面的限制;如果再达到85%,我们应该怎么办。”

根据预测模型可以看到放松政策后,疫情会出现一定的复燃情况,但与此同时也可以通过模型来判断疫情复燃的代价——病例的上升,甚至是死亡人数的上升——社会是否能够承受。

“所以模型预测是一个非常好的工具。现在我比较遗憾的是我还没有看到中国有公开的新冠相关预测模型。”

中国逐步放开的道路或许更长

刘教授认为,相关预测模型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是关键的工具。中国一些高校与科研机构或许有专家在进行相关建模工作,不过有一个因素却导致中国缺乏模型所需的大量数据,这个因素就是中国一直在坚持的清零政策。

由于坚持清零,中国境内很少会持续大量地出现新冠确诊病例,因此关于疫苗接种率带来的免疫保护数据相对来说较为缺乏。
VIRUS
A health worker walks past quarantined houses in Shanghai, China on 19 March 2022. Source: Credit: AAP
“刚好最近有一篇非常高质量的论文发表了,是有关智利的疫苗接种的情况。智利最开始用的就是来自于中国的灭活疫苗。后来因为有些报道说灭活疫苗的有效率和mRNA疫苗相比较可能略微要低下一些,所以智利很快又引进了mRNA疫苗。那最近的这篇文章发表的非常的有意思,它比较了三种不同的疫苗接种情况及其有效率。”

“总体的结论是,灭活疫苗的有效率相对来说的确要低一些,但是尽管如此,它的总的有效率还是超过了80%。我们说的这个有效率指的是防止重症住院和死亡的有效率。而无论是哪种疫苗,它预防传染的这个有效率都是比较低的。”

刘教授说,目前他最想看到的数据是灭活疫苗对于老年人群的保护情况。清零政策导致数据匮乏,而若要从国外获得灭活疫苗的有效性数据,其问题是“很多(使用灭活疫苗的)国家人口相对来说比较年轻(化),因此疫苗对老年人的保护效率依旧缺乏数据”。
而这个数据是我们做出决策学会与病毒共存的最重要的一个依据。
因此,要通过上海本轮疫情以及国外相关研究论文收集到足够的数据信息,并依此进行建模分析,从而制定出未来的新冠政策措施,仍旧需要大量的时间。

这意味着,中国调整防控策略的道路或许还很长。

点击首图收听采访音频。本文系专家观点,不代表SBS立场。

(本文系SBS中文普通话节目原创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如需内容合作,请来函联系:chinese@sbs.com.au或mandarin.program@sbs.com.au)

SBS致力于用60种语言报道最新的COVID-19新闻和信息,详情请前往:sbs.com.au/coronavirus。

请在Facebook和Twitter关注SBS中文,了解更多澳洲新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