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叫梵高的孩子——虞美丽的非典型影评

好好爱我们的孩子,尤其那些,可能有些与众不同的孩子。(文/虞美丽专栏文章谢绝转载)

电影Loving Vincent挚爱梵高宣传片截图

电影Loving Vincent挚爱梵高宣传片截图 Source: http://lovingvincent.com

就在几天前,SBS安排我做了一个简短的采访,关于是否会支持孩子走专业艺术家道路的问题。记者黄乐瑶后来的文章里提到了梵高,作为一个“饥饿的艺术家”的典型,梵高的故事确实让很多人对于艺术家的道路望而却步。同样是几天前,我还看了一部有关梵高的电影,通过这部电影,让我这个做妈妈的,对于如何爱自己的孩子,也多了一些反思。

电影的名字叫《Loving Vincent》,中文译名《挚爱梵高》,老实说,我居然看哭了。

这是一部关于画家梵高的电影。与普通传记电影不同的是,这是一部动画电影,而且全部动画是用2万多幅手工仿制的梵高油画,加上动画制作,成为一部剧情长片。看到一幅幅熟悉的梵高名作在眼前动起来,大银幕画面又纤毫毕现了油画的质感,梵高作品那些密集的笔触,绚丽的色彩,通过这种形式,有了格外的冲击力。

就是在这一幅幅熟悉的作品里,梵高的一生在银幕上徐徐展开。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梵高画作中的对照,造型,神态高度模拟。邮差先生,咖啡馆的侍女,在梵高人生最后阶段扮演了重要角色的Garchet医生,这些进入梵高油画的人物,在电影里一一还原再现,并且真实地保持了油画的效果。

电影中的涉及的多数场景也是直接由梵高的作品来复制重现。罗纳河上的铁桥,夜晚露天的咖啡馆,奥威尔的教堂,乌鸦飞起的麦田,现代动画技术把这些油画中的静态还原成动态,构成了故事发生的栩栩如生的背景。

当我们看到星星在夜空中煜煜闪光,星空在倒影中波光荡漾,我们仿佛也真正进入了梵高的世界,看到了梵高的眼睛看到的一切。

对于梵高的经历,对于他孤独又炽烈的一生,我似乎也感受到了那种锥心之痛。

——用梵高的画作来展现梵高本人,这个创意我给120分。

影片的主线是梵高死后留下一封寄给梵高弟弟的信。为了送这封信,一个年轻人走上了寻访梵高死亡真相的道路。

梵高的故事我就不在这里赘述了,网上都有。 我个人不喜欢渲染在梵高的画作和他本人精神状态之间的联系。梵高的大部分画作,尤其是后期画作展现出来的,是一个压抑又渴望倾诉的灵魂。如果伟大的作品一定要以一个灵魂的煎熬为代价,我宁愿这个世界上不要有什么传世的作品。

电影故事里讲述了梵高的童年。他是家里的长子,却不是家里的第一个孩子。在他之前,父母的第一个孩子在一生下来就死了。梵高妈妈因为第一个孩子的丧子之痛一直无法平复,她甚至把给第一个儿子准备的名字直接给了梵高。但实际上,仿佛看到梵高就让她想到了那个未存活的儿子,这种非常不愉快的联想让她对梵高这个大儿子非常冷漠,甚至厌弃,。

电影里,孤独在窗台边玩耍的小梵高回头看了看爸爸,这个永远背对着他的男人,忽然决定追上妈妈,鼓足勇气牵住了妈妈垂着的手,但是很快的,妈妈把他的小手甩开了。

小小的梵高呆站在那里。之后的很多年里,他都陷入了一个试图得到家人重视,获取父母承认,然而似乎总不能成功的死循环。他在29岁才拿起画笔,而在此之前他已经尝试了好几份工作,甚至去做传教士,试图向同为传教士的父亲示好。然而他一直不能成为那个能为父母带来荣耀的儿子,一直无法洗刷掉他只是作为一个代替品的阴影。

在这种压抑里,他大量地写信,一生留下了800多封信件。每一封信的最后,他都会署名:Loving Vincent。这可能是一个格式化的用语,也可能是梵高一生都无处安放的“爱”情。

有一句话说,每个人都活在各自的童年里。

确实,成年人的多少隐痛,追溯回去,大概都能在童年记忆的某个角落,找到诱因。

这个生前穷困潦倒,压抑寂寞,最终在麦田里用一声枪响结束自己生命的画家;这个生前被看作神经病,画作无人接受,死后多年才举世闻名的天才;他那一生备受折磨痛苦的灵魂,或许就源于那只被妈妈冷漠甩开的小手。

去看电影《Loving Vincent》,好好爱我们的孩子,尤其那些,可能有些与众不同的孩子。

作为一个普通的妈妈,我看重一个孩子健康舒展的性情,要多过ta身后的名声和财富。

不是每一个扭曲的灵魂都能成为梵高,如果可能,让我们培养一个比梵高要快乐的孩子。

至于孩子未来的道路,我始终相信,一棵有着充分自由和滋养的树,更有机会长成自己喜欢的样子,更有机会够到阳光。(2017.11.22)

分享
Published 30 November 2017 5:18pm
Updated 6 December 2017 2:29pm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