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丽:要不要给孩子买房子?

一群华人朋友聚会,通常三句话之内,如果不聊到孩子,一定会聊到房子。连这个周末的SBS广播,也是把两个话题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一期的新足迹热点,是一群网友在讨论:要不要给孩子买房子。(文/虞美丽,转载须经许可)

George Parents

Source: TV image

在这个话题下,大家讨论的“孩子”,有的将近成年,大多数还在上学,甚至幼儿园。

华人父母真是能变着法子焦虑的一族。

不错,房价是涨得厉害,不仅澳洲本地的房屋价格屡创新高;大洋彼岸的祖国大陆,也不断传来一个又一个靠房价致富的神话。

相比较国内把婚姻和房子直接挂钩的功利,我们澳村的群众们还是比较朴实的。不管是决定给孩子买房,还是准备帮助首付,华人父母们毫不犹豫的背后,基本是出于对房价上涨的忧虑,想对孩子们“能帮就帮上一把”。

这确实是无可厚非的想法。

也不只我们华人。我还记得去年底的里,越来越多的澳洲父母——包括华裔还是非华裔——在帮助他们的子女进入房产市场。 尽管在西方的观念里,父母和子女的财务通常是独立的,但是父母们在看到子女们有需要时,想施以援手的心情是一样的。

我觉得有意思的是,在这则新闻里举出的例子里,一直在强调着程序的完整——比如父母签署的馈赠声明;责任的划分——父母只出借首付或提供担保,子女需要明确自己的还款责任;子女的感恩——“(我们一起买房)是个有趣的过程,强化了我们之间的关系“,一个刚刚在父母帮助下买了房的女儿如是说。

新闻中一再强调,父母在决定支持自己的子女之前,一定要寻求独立的财务和法律建议。

没错,“独立”两个字,在读这则新闻时,确实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尽管一样出于关爱对子女伸出援手,但是我看到这些父母的姿态还是独立的,依然是以保证自己的生活水准为主要前提;这和我们很多华人父母的那种责无旁贷,倾其所有的姿态,还是有所不同。

毫无保留的情感付出当然令人感动,但是换个角度想想,父母付出的同时是不是也会期待同等的回报,潜意识里期待孩子们在将来也能,这样毫无条件地满足父母的需要?从而成为对子女的绑架?

而且这种”不说清楚就拿钱出来“的做法,以”一家人“之名糊里糊涂地搅在一起,是不是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缺少界限感”的做法,是很多家庭矛盾的根源?

这篇文章就是我的一个听后感。写在这里是给自己提个醒:爱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也是一件需要明智的事情。

我首先希望能把孩子教育成一个有能力去独立,也有能力去追求自己的生活方式的人;如果有一天ta需要我的帮助,我也会像帮助一个独立个体一样帮助ta,认真规划,合理付出,适度期待。

至于家族财富的传承是另外一个话题,建议您寻求专业的财务建议。(文/虞美丽,转载须经许可)

分享
Published 22 March 2017 9:53am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