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百寶箱】食物標籤知多啲

How to read food labels

How to read food labels Source: SBS

下載 SBS Audio 應用程式

其他收聽方法

近期,有營養師批評現行食物標籤制度不夠全面,未有清晰地分開表示食品中天然及添加的糖份含量。余睿章在今集「時事百寶箱」為大家講解,食物標籤中列明的不同資料。


在購買包裝食品時,包裝上的標籤是我們了解產品成份的唯一途徑。假如消費者甚至需要戒口或避免食物過敏的話,便更加需要清楚了解產品內所含的每一項成份。究竟,食物包裝上的標籤,對消費者有何重要?

一般的食物包裝上,印有八大類的資料,包括營養素表、成份列表及所佔比例、一般產品辨認資料、原產地、食用日期、淨重量、使用及儲存方法,及其他營養價值字眼。

首先說說營養素表。大家或許有所不知,原來澳洲是全球其中一個,最先開始規定食物標籤上必須印上營養素表的國家。營養素表可以令消費者一眼看清楚食品內含的熱量、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糖份、纖維、鈉質(即鹽份)等。營養素表分兩行,一行顯示一人份量的營養素成份,另一行只顯示每100克所含的營養素成份,方便消費者與其他產品比較所含營養素的含量。有營養師建議,每100克的食物最好應含有少於10克的總脂肪、少於3克的飽和脂肪、少於15克的糖份,及少於400毫克的鈉質。而每一人份量的食物亦應含有多於3克的纖維。當然,上述的建議營養素含量視乎所屬的食物及個人健康情況,而有所不同。

至於成份列表,由多至少排列食品中的成份及材料;即表示,排在最先的材料,便是含量最高的成份。如果成份中包括化學添加劑,成份表上需要寫明添加劑的編號;而假如該包裝食品聲稱含有一款主要的材料,成份表上則需要寫明該材料所佔的百份比。例如,一盒草莓乳酪,成份表便需要列明草莓所佔的比例。而對於患有食物敏感的人士,成份列表則尤其重要;消費者需要查看成份列表上,是否有堅果、魚類、蛋類、奶類、芝麻、豆類、小麥等致敏源。營養師建議,盡量避免成份列表過長的食品,因為成份越多,代表食物經過加工處理的工序亦越多。

第三,一般產品辨認資料,即產品的名稱。假如一款乳酪產品聲稱含有草莓,成份中便必須包括草莓;否則,假如當中根本沒有水果的成份,則只可寫上「草莓味乳酪」。至於食用日期,一般分為兩大類,分別為「此日期前最佳」及「有效日期」或「到期日」。「到期日」的意思是指,食物必須在列明的日期前吃完,否則可能對健康造成影響;而「最佳日期」過了後,食物依然可以安全食用,但營養價值則可能相對較少。最後的營養價值字眼,一般是用作吸引顧客購買產品之用,但必須同現實相符;假如包裝聲稱「含有鈣質」,食品便必須包含鈣質。


What makes up a food label?

  1. Nutritional panel
  2. Percentage labelling
  3. General identifying information
  4. Allergy and intolerance information
  5. Date marking
  6. Ingredients list
  7. Weights and measures information
  8. Additives
  9. Directions for use and storage
  10. Legibility requirements
  11. Country of origin
  12. Nutrition and health claims
(Source: Food Standards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8740714-3x2-940x627.jpg
nutritional-label-data.jpg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