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火打劫】騙取捐款冇陰功!

Clothes are laid out to dry following Cyclone Pam

Source: SBS

下載 SBS Audio 應用程式

其他收聽方法

最近澳洲山林大火的相片及影像令本地以至海外民眾深感哀傷震驚,不同機構及個別人士均發起募捐,希望為社區重建及保護動植物的工作出一分力。但與此同時,澳洲競爭及消費者公署自去年九月林火開始以來,就已收到接近90宗與林火募捐有關的詐騙個案舉報。究竟情況為何如此嚴重?余睿章在今集「時事百寶箱」為大家講解。


騙徒利用他人的慷慨善心從中獲利,雖然實在令人難以置信,但事實上亦非意料之外的事。

昆士蘭科技大學法律學系高級研究員表示,,自然災害其實是世界各地詐騙行為增加的,當中較為受人矚目的例子包括2005年吹襲美國的、2010年海地、2011年發生的日本東北部
Hurricane Katrina
Source: SBS
在澳洲,在2019年年末發生的嚴重山林大火危機,亦催生了多個,甚至有騙徒民眾,試圖利用他人的同情心騙取金錢;情況觸發澳洲競爭及消費者公署及連番警告民眾,切勿
2018年,澳洲人因詐騙活動損失。雖然當中大部份涉及投資或感情詐騙(金額達1.5億澳元),但因慈善欺詐行為而損失的金額亦達21萬元之多;而這個金額在2019年更急增至

詐騙活動的主要目的是為獲取金錢利益,騙徒會用盡一切可能手段操縱及欺騙受害者金錢;方法可以包括直接由受害者取得現金,或誘騙事主提供個人資料從而透過身份盜竊取得金錢。

至於,騙徒則一般會冒認眞實的慈善組織或個人,又或以一些自然災害或其他負面事件作為藉口,向受害者進行「募捐」、取得金錢。

正當大眾看見眼前所發生災難性事件的景象,騙徒利用受害者同情心及為災民出一分力的渴望,甚至傳達出一份逼切感,目的是說服受騙者立即交出金錢。
Australian bushfires
Source: SBS
更嚴重的是,社交媒體令騙徒更容易接觸大量的潛在受害者。在網上進行的欺詐行為,受害人一般難以對籌募資金的電子郵件帳戶、網頁、個人或組織進行身份驗證;騙徒因此亦更容易透過偽造文件來達到其騙取金錢的目的。

除此以外,不法份子亦會透過社交媒體,當這些假消息在網上流傳之時,騙徒則更能利用公眾的同情心,誘騙受害人「作出捐款」。
另外,受騙的風險不單局限於災難實際發生或剛結束之時。正因為災後點算損失及重建工作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受災人士往往在及後一段稍長的時間均可能是騙徒的欺詐對象。

事實上,一個人經歷一些會令他更容易受騙;騙徒經常利用災民或受害者開展新生活的決心,騙取他們的金錢。舉例,不法份子可能會主動提出協助災民與銀行商討,並從中收取費用,但現金到手便逃之夭夭。

學者提醒大眾,要保障自己免受欺詐,可採取不同的方法保護自己及財產。
Scam
Source: iStockphoto
首先,捐款者應謹慎選擇捐款渠道。事實上,多個慈善機構及組織如已設立渠道徵集捐款,這些都是作出捐款的最安全方法。

相反,大眾應謹記,透過社交媒體及其他平台徵集金錢的「募捐」,可能都並非真實的。同時,互聯網亦並非騙徒行騙的唯一渠道,目前仍有不少不法份子甚至面對面騙財。

而長遠而言,亦必須謹記騙徒很多時都會利用受害者的進行欺詐,因此應多關心身邊可能因為面對重大損失而感到孤獨的家人、朋友、鄰居。

瀏覽更多最新時事資訊,請登上或訂閱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