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報道】本台記者扮網紅實測半年 揭露行內不道德秘聞

SBS時事節目The Feed為更深入了解「網紅營銷市場」,兩名記者創建了一個假的「網紅」(網絡紅人)帳戶。長達6個月的調查中,揭露了隱匿廣告的文化,還有網紅、品牌和中介公司漠視保障消費者的規定和法例。

Influencer

The Feed built a fake influencer account in order to take a closer look at influencer marketing. Source: SBS

要點:

  • SBS記者為了解網紅營銷市場的黑幕,半年前創建了一個Instagram假帳號
  • 記者發現,市面上除了「買追蹤者」外,還有「互助群組」催谷帳號人氣
  • 有品牌請記者的假帳號代為出文宣傳時,要求不要加上「廣告」或「贊助」字眼
  • 一名小商戶誤信網紅效力,花1,000元落廣告換來75元收入
  • 律師表明,若未用過產品或謊報其效用,或沒披露是收錢宣傳,便可能是誤導

Mia Wilde的Instagram帳戶有8.4萬個追蹤者,她的照片帶著鼓舞人心的故事。

在沙灘上開懷大笑的自拍、自家製的有機食物、可愛的小狗、有型的男友,偶爾推廣一下椰子水或排毒茶包,還有冥想。
Influencer
@thatcoastalgirl is not your typical influencer on the rise. In fact, she doesn’t even exist. Source: SBS
不過,這個,跟一般正在冒起的網紅有所不同。

事實上,她並不存在。

這個名為「海岸女孩」的虛假帳戶,是由兩名SBS記者Elise Potaka和Calliste Weitenberg開設(她們都不住近海邊)。

那麼,為甚麼她們要這樣做呢?

試試去,一直拉下去,看看你能分清哪些是廣告,哪些不是。

當然,有時是很明顯的——當帖文寫上「#ad」、「#sponsored」或「#paid partnership」。可是,如果網紅只是在Instagram裡聊到一些「神奇」的頭髮維他命「真的有效」,或是她身穿的女裝運動服「真的不會擦痛皮膚」呢?

又或者喝下健身前補充飲品,只因為「味道好」呢?
Influencer
The fake Instagram account was built by two journalists. Source: SBS
網紅營銷市場是一個正在蓬勃發展的行業。今年它在全球的價值達到150億美元,而且如果你相信Instagram自己的研究,87%網民曾經在看到網紅推廣的商品後購買它們。

況且,現在不再只是Kim Kardashians這種世界級名人才會被用來賣廣告。

素人網紅也有廣告市場

包括小商戶的品牌,也在尋找這些所謂的「素人網紅」(micro-influencers)。這批追蹤者少過10萬人的素人,可以是你的鄰居、姊妹或私人教練。有網民相信他們的一切說法,由即食食物品牌,到為何水瓶裡放一個陰莖形狀水晶有助人體補水。

根據Instagram前名人Essena O’Neill的說法,這是社交媒體的「骯髒小秘密」。她說:「如果你不是在售賣產品,那麼你會甚麼?」O’Neill在2015年於Instagram上最知名的時刻關閉了帳戶,從此對這個平台敬而遠之。

她向The Feed表示:「我認為你要明白世界有多瘋狂的惟一方法,是你自己變成了網紅。」

因此,兩名SBS記者也就這樣做了。

在2020年10月,她們設立了,其中Calliste負責「出樣」。創建假帳戶有助了解網民為何會真誠相信那個充滿贊助內容的世界,並展示了這個商業世界對那些有投資在網紅身上的澳洲商戶、對消費者,以及那些正追逐網紅夢的人的意義。

記者決定將自己定位為熱情的生活/健康網紅,因為這是很多品牌活躍的領域。

她們花了一日時間,在沙灘和一些咖啡店拍了一些照片,天真地以為已經足夠。
Influencer
We decided on a breezy lifestyle/wellness influencer because it’s a space that brands are really active in. Source: SBS
結果,做網紅原來是很花時間、吸光精力的苦力,你做的一切、你愛的所有人,最終都成為帳戶裡的內容。網紅每日要上載多個帖子,不只是要有照片,還要有經過長時間剪輯的影片。

一開始時,記者從朋友身上「眾籌」照片和影片。
Influencer
Being an influencer is a time-consuming, energy-sucking form of drudgery where everything you do, and everyone you love, ends up being turned into content. Source: SBS
為了令品牌對這個帳號有興趣,記者知道需要有最少2,000個追蹤者。在頭一個月,她們發現那是很困難的——只有大約180個。

造假催谷Instagram帳號手法多

今時今日,想讓Instagram的追蹤者人數自然增長,是很困難的事。要不是有爆紅的內容,否則便要出錢給Instagram去宣傳你的帖子。這合乎情理,畢竟由Facebook擁有的Instagram是一門想賺錢的生意,並沒有免費午餐這回事。

所以,記者跟很多剛開始創建Instagram帳號的人一樣——從一個宣稱「出售真實用家追蹤者」的網站,購買了2,500個追蹤者。事實上,這批追蹤者似乎全部是假帳號。

記者亦購買了「讚好」和「觀看次數」,並且加入了一些名為engagement pods的「互助群組」。在這些聊天群組裡,用戶同意讚好並留言在其他每個人的每則帖文。群組裡很多人都像記者一樣,剛開始經營Instagram帳號。
「25%澳洲網紅參與詐騙活動。」——為品牌偵測網紅詐騙行為的企業HypeAuditor創辦人Alex Frolov這樣說。
他表示,全球近半Instagram帳號都是可疑的,可能是用來「出售」追蹤者的機械人。

Instagram表示,它持續打擊這些假帳號和engagement pods。不過,記者的實驗顯示,蒙騙系統仍然是普遍而容易做的事。

當記者的帳號達到了2,000個追蹤者,贊助內容(行內稱之為sponcon)開始找上門來:由椰子乳酪到磁性眼睫毛、內衣和泳衣。

有的贊助內容並沒有付費給網紅,而是寄送產品給他們。記者與一家為網紅和品牌在網上牽線的中介公司The Right Fit簽訂了合同。

該公司說,它的平台審查了網紅,確保他們不會涉及詐騙行為。

另外有一些品牌是直接聯絡記者,包括有些含有「天然食慾抑制劑」的瘦身茶產品。

它們會贈予免費產品,以作在記者的Instagram帳號上發文為其產品宣傳的回報。

有品牌要求不加廣告字眼

這些品牌一般會傳來一段簡短文字,交代記者要說的話。只有一個品牌請記者要在帖文加上「廣告」或「贊助」的字眼。

一個透過The Right Fit找記者的品牌,更表明不要加上廣告字眼。

The Right Fit表示:「我們一直盡力審查任何作虛假陳述的帳號,並一直透過分析工具,向所有顧客透明地提供資訊,令他們可以就著想跟誰合作而做出有根據的決定。」

在贊助帖文中沒加上相關字眼,有違行業本身指引,也可能違反消費者法例。

澳洲業界有兩套指引列明如何標示贊助帖文。這些指引說明,所有贊助內容應該清楚標上「廣告」或「贊助」的字眼。

根據澳洲消費者法例,廣告是不能誤導或欺詐消費者。

Gilbert+Tobin律師樓的Rebecca Dunn表示,如果你張貼一則帖文,說一款產品令你的頭髮生得又濃又快,而事實並非如此,那就是誤導,「如果你張貼一些東西有關頭髮產品,而你沒有披露你是收錢這樣做,那就可能是誤導。」

在美國和英國,當局一直打擊沒有披露商業關係或在帖文中作詐騙陳述的網紅和品牌。美國一間排毒茶公司被罰款100萬元,當地聯邦貿易委員會亦向涉事網紅發出警告信。

在澳洲,競爭及消費者公署(ACCC)可以對個人處罰最多50萬元,或對公司處罰最多1,000萬元,但它還未提出過這方面的起訴。

The Right Fit發聲明表示,它「教育市場上的雙方有關其用家的行業資訊」。對於網紅,它說那些「教育」包括了「例如澳洲國家廣告商協會(AANA)的指引,以及如何使用Instagram的付費伙伴功能等。」

記者接觸了Instagram,對方拒絕當面採訪邀請或回答問題。它發聲明表示:「我們在Instagram上有嚴格的政策,要求在所有包含品牌推廣或商業內容中,使用披露的工具。」

商家誤信廣告效能被搵笨

當記者透露只是假帳號後,一些真實的追蹤者留了言。
一人表示:「身為一名小商戶,我花了1,000元買了一個帖文廣告,結果促成了3宗銷售,總值75元。然後那網紅嘗試告訴我那是成功的。」
另一人回覆:「太多帳號不披露(廣告),或者令那條界線變得模糊。」

所以,這又有甚麼重要呢?

誰人會因為網紅沒有標明那是廣告而受傷害呢?

在調查結束前,記者與Niki Reed見面。她超過10年來受飲食失調症折磨。去年,她嚴重限制飲食後,最終被送入了醫院。

多年來,Niki看到網紅的推介後,購買了一些減肥產品和健身計劃。

「他們分享了自己生活的一部份,造成跟你似乎有親密關係的感覺,所以你(對他們)有這個程度的信任,你容易受到他們推廣的產品所影響。」

Niki表示,對追蹤者而言,全面披露社交媒體上的廣告是重要的「斷路器」,提醒網民「他們推薦那款保健品並非因為他們曾經使用⋯⋯這是收了錢的內容。」

在整個過程中,本台已小心處理,確保對Mia的追蹤者造成最小的影響。

這場歷時半年的調查報道,完整版內容可到觀看。

瀏覽更多最新時事資訊,請登上,或訂閱

SBS 中文堅守《SBS 行為守則》及《SBS 編採指引》,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作為一個公共服務廣播機構,SBS 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多語種媒體服務,為全體澳洲人提供資訊、教育性及娛樂性內容,並與此同時反映澳洲多元文化社會的特色。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電台節目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


分享
Published 7 April 2021 10:43am
Updated 12 August 2022 3:03pm
By Elise Potaka, Calliste Weitenberg, SBS The Feed
Presented by Yiu Wah Lin
Source: SBS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