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澳洲】疫情過後移民制度何去何從?

社會上有聲音指澳洲在新冠病毒疫情過後應減收移民。究竟移民計劃會否在短期內再現重大改革?

migrants

Source: AAP

正當澳洲正步向「後新冠」時期的「新常態」,社會上正就澳洲未來的移民政策進行辯論。

由於政府因應新冠病毒而實施「封關令」,導致淨移民人數急跌了 85%。有移民專家認為,澳洲的人口結構正面對自大蕭條以來最大的轉折點。
聯邦工黨參議員簡納莉(Kristina Keneally)早前提出,當封關令解除後,應減少收納移民的人數。

而他們各自對本地經濟又有可貢獻?

首先,看看兩者的數字。

近年,澳洲移民計劃已轉變成一個較為倚賴臨時簽證持有人的制度,相反永久居留簽證的簽發率則正不斷下降。

截至本年四月,澳洲境內有 210 萬臨時簽證持有人,當中包括國際留學生、短期簽證勞工、工作假期簽證持有人;相反,永久簽證持有人則有 178 萬人。
Commuters are seen at Town Hall train station in Sydney, Friday, August 23, 2019. A train breakdown at Town Hall station is causing delays on the network. (AAP Image/Peter Rae) NO ARCHIVING
File photo Source: AAP
去年,聯邦政府因應各大城市擠擁問題兌現承諾,將每年接收永久移民的數量削減三萬人至 16 萬人。

新制定的上限與 2018-19 年度批出永久性居留簽證的確實數字吻合。上述年度永久居留簽證批出數量為 160,323 個,低於 2012-2014 年期間的每年 19 萬個。

但與此同時,無上限臨時移民人數則由 2011 年的 160 萬上升至 2019 年 12 月的 240 萬。

正當批出的永久居留簽證數量下降,有意永久移民澳洲的人士則正需要等待更長時間才能得知結果。

而聯邦政府亦於去年 11 月推出兩個,鼓勵更多新移民前往鄉郊或偏遠地區定居;簽證持有人需要在當地居住至少兩年,才能申請成為永久居民。

對本地工人的影響

澳洲是經合組織一眾國家中移民勞動力人口第二大的國家,僅次於美國。

澳洲全國總工會在疫情爆發前就已警告指,本地有一個由「被剝削的臨時簽證持有人」所組成的低下階層勞工。

工會過往亦曾多次指責本地僱主,利用海外勞工作為廉價勞動力,並因而拒絕僱用本地工人。
Customers receive manicures at a nail salon in Townsville, Friday, Nov. 10, 2017. (AAP Image/Dave Hunt) NO ARCHIVING
Source: AAP
但聯邦政府則堅持,當局已加強勞動力市場測試制度,確保澳洲本地人將獲僱主優先聘用。

舉例,政府已廢除臨時技術移民計劃簽證類別 457,並以一個「更具針對性的計劃」取代。

而全國總工會則正推動將政策聚焦在永久性移民計劃。

對於臨時簽證持有人有何影響?

臨時簽證持有人所擁有的權利較永久簽證持有人為少,情況在新冠病毒疫情肆虐期間顯得更為明顯。

永久性居民及新西蘭公民擁有無條件工作權利及政府福利金,包括尋工津貼及全新「保職位」津貼。

相反,臨時居留簽證持有人則不享上述福利。其中,目前有不少臨時居民正因疫情而失業並經歷財政困難。
There's debate about the future of Australia's migration program.
There's debate about the future of Australia's migration program. Source: AAP
總理莫理遜曾表示,臨時移民若未能承擔生活開支,應考慮返回原居地。

但與此同時,聯邦政府則容許已在本地居住超過 12 個月的人士,提早領取部份退休公積金儲蓄。

對經濟的打擊

格拉頓研究所經濟學家戴利(John Daley)向表示,移民的貢獻佔澳洲本地每年整體經濟增長約 1%。

數字包括每年為本地經濟注入 390 億元的 57 萬名國際留學生。

前移民局副秘書長里茲維(Abul Rizvi)表示,移民減少將較公共衞生危機,更能阻礙本地經濟復甦的動力。

他說:「若淨移民人數減少,澳洲擺脫衰退或經濟蕭條將是更為困難。」
在澳洲,所有人必須保持至少 1.5 米的社交距離。在室內場所,必須保持每人至少有4平方米的空間。

如懷疑感染新冠病毒,請致電家庭醫生求助,切勿直接前往醫院或診所。如有需要,請撥打 1800 020 080 致電「全國新冠病毒健康資訊熱線」。

如遇呼吸困難或緊急醫療事故,請立即致電 000。

有關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最新報導,請前往 

瀏覽更多最新時事資訊,請登上或訂閱


分享
Published 8 May 2020 4:14pm
Updated 12 August 2022 3:20pm
By Tom Stayner, Winmas Yu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