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ree Northeastern Asian men stand beside a Chinese dragon
Three Northeastern Asian men stand beside a Chinese dragon
This article is more than 1 year old

「長相古怪的龍」與初代澳洲華人血淚史

這條長 40 多米,已有 120 年歷史的「龍」,是組成澳洲多元文化歷史重要的一部分。

Published 22 March 2023 3:50pm
By Charis Chang
Source: SBS
Image: 在 1961 年巡遊的龍。 (Supplied / Golden Dragon Museum)
當約克公爵和夫人,即是後來被稱為喬治五世和瑪麗女王,於 1901 年抵達澳洲成立第一屆聯邦議會。當時他們在墨爾本的聖基爾達碼頭受到大批戴著禮帽的人群歡迎,市內還為他們舉行盛大的巡遊。

澳洲人對這個新成立的英聯邦國家感到飄飄然,在那些自豪地在街上聚集的人中,伴隨著華裔澳洲人巡遊的還有一條「長相古怪的龍」。

歷史學家無法確定當時所描述的「龍」是否是幾個月前才從中國運來,但照片顯示這條「龍」在當年五月六日,為皇室夫婦舉行盛大的歡迎儀式中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這條「龍」長 40 米,已有 120 多年的歷史,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古老和完整的舞龍。它需要 22 個人抬起,僅是他的頭部已經重 21 公斤,今天仍可以在維州 Bendigo 的金龍博物館(Gold Dragon Museum)看到。

在粵語中,Loong 的意思為「龍」,但他也被華人社區稱為 Gum Loong「金龍」和 Moo Loong「舞龍」。牠於1901年 3 月被華人帶到澳洲,雖然未有在當地的農曆新年慶祝活動中出現,而是主要參加 Bendigo 年度的復活節巡遊。
Bendigo 中,華人社區已有著悠久歷史,他們在 1850 年代的淘金潮就已抵達。據估計,1854 年大約有 4,000 名華人在從事淘金工作。因此,1870 年代的本地活動——復活節巡遊,亦有不少華人參與其中。

因為「龍」深受歡迎,因此,這條「龍」更在 1940 年贏得「最佳巡遊展示」獎,巡遊至今仍有舉行。

針對中國人的嚴厲法律

金龍博物館的研究員麥利 (Leigh McKinnon) 表示,在 1880 和 1890 年代,開始出現華僑舉行的大型舞龍巡遊,包括在巴拉瑞特(Ballarat)等其他城鎮。他表示這可能是一種「文化自豪感」的表現,也是對澳洲和北美針對華人實施嚴厲法律的回應。

其中包括維州的《華人移民法》,該法案將限制每 10 噸船運貨物才可以有一名中國人入境,並對進入維州港口的每個中國人徵收 10 英鎊的人頭稅。
Three Northeastern Asian men stand beside a Chinese dragon
1961年,金龍在巡遊中出現。 Source: Supplied / Golden Dragon Museum
1901 年實行的白澳政策還通過引入 50 字的聽寫測試來限制非歐洲移民。

麥利指,華人社區參加 1901 年的皇家巡遊似乎是在表明他們對自己是新澳洲聯邦公民的身分表達認同。

他說:「我認為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在鞏固他們的地位,即使這個國家的新議會第一個行動是推行白澳政策。」
A black and white photo of a crowd gathered around a Chinese pagoda-style arch with a dragon underneath
為 1901 年皇家訪問墨爾本而建造的中國拱門。 可以看到龍在下面遊行。 Source: Supplied / State Library of Victoria
《泰晤士報周刊》隨後幾天在巡遊報導中指出:「從受大眾歡迎的角度來看,別緻的中國巡遊和澳洲牧民的特色巡遊是當日慶祝活動中特別有趣的事。我們當中的華人居民,在這個場合,就像在許多其他場合一樣,以偉大的精神和華麗的效果去完成自己的巡遊表演。」

麥利說,舞龍的流行也可能反映在中國的民眾開始產生更多的民族主義情緒,終導致反對清朝統治的革命。

「『龍』在當地華人社區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加強或延續他們在社區的自豪感和承傳家鄉的文化習俗。」
A black and white photo of a Chinese dragon parading through a street
龍是 1901 年歡迎約克公爵和公爵夫人的遊行隊伍的一員。 Source: Supplied / Golden Dragon Museum, Bendigo
根據 2021 年人口普查,目前澳洲有 130 萬人自稱是華裔,約佔總人口的 5.5%。

很特別的龍

世上當然也有龍比這條「龍」更古老,但大多都已殘破不堪,只剩下頭或尾部,甚至只剩下一對玻璃眼珠。

「龍」大約在1890年在中國南方廣州市附近的一個工作坊製造,原先比現在長 20 米。

麥利說,研究員曾在類似的地方尋找過更古老的龍,找到相似的傳統收藏品,但未足以能和「龍」媲美。麥利表示,即使在「龍」的家鄉中國廣東省,由於「歷史和氣候」的因素,可能使其他樣品難以保存,因為它比Bendigo 更潮濕。
A Chinese dragon dances behind a horse and carriage as a crowd watches
在 1962 年,這條龍再參加遊行。 Source: Supplied / Bendigo Historical Society
他說:「『龍』基本上是由紡織品、紙漿製成,很多保存超過一個世紀。。」

雖然中國的戰爭和政局動盪也可能是部分原因,但麥利認為氣候是更大的影響因素。一些能保留下來的「龍」,例如在美國加州和澳洲維州,都有著更乾燥、更不潮濕的氣候。以達爾文為例,它與 Bendigo有著相似的傳統舞獅和巡遊,但由於氣候原因,即使追溯到 1970 年代,也很少有材料能得以被保存。

墨爾本大學保育員霍莉博士(Holly Jones-Amin)說,她相信「龍」能活下來這麼多年是因為牠「非常受到愛戴」。

她說:「牠一直受到本迪戈華人協會的照顧,並為他製作了一個兒子和一個孫子繼續相傳,代牠巡遊。」
A woman stands on a stepstool as she looks at a Chinese dragon
霍莉博士為「龍」進行維修。 Source: Supplied /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龍」在 1970 年退出公開表演後繼續在金龍博物館展出。後期版本的「龍」以鱗片和其他逐漸地脫離龍的元素為靈感去創作。

霍莉博士說:「這個展示可讓他受到保護、尊敬和尊重。」

「他是本迪戈華人協會活生生的實體,並且被維州遺產委員會(Heritage Victoria)認定為活文化遺產。」

2021 年,博物館還獲得 133,000 澳元的活文化遺產款項,為「龍」進行保育工作。
A woman holds an implement as part of restoration work of fabric squares
正在為「龍」進行修復工作。 Source: Supplied /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霍莉博士和一個由多達 10 人組成的團隊在一年內用了 1,500 個小時去清潔「龍」,包括使用低吸力真空吸塵機,在數千個以絲綢覆蓋著的鱗片上清除灰塵。

麥金農說,「龍」是華人社區的反映,最初是用木箱把他從中國運到這裡。

他說:「在某方面,他就像將他帶來這裡的社區,並一直照顧著他。」

「他在很多方面都克服了很多困難,就像本迪戈華人社區,甚至澳洲的華人社區一樣,渡過了一個任何非歐洲文化的展現和發展都沒有獲得澳洲善待的時代。」

3 月 21 日是國際消除種族歧視日。

和諧週於 3 月 20 日至 26 日舉行。

你想與 SBS 新聞分享你的故事嗎? 歡迎電子郵件 yourstory@sbs.com.au


瀏覽更多最新時事資訊,請登上,或訂閱



SBS 中文堅守,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電台節目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歡迎在每天早上 9 至 11 時透過收聽廣東話節目及在每天早上 7 至 9 時收聽普通話節目,或透過收聽直播及節目重溫。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