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test

「未知之數是恐懼的泉源」:華人媽媽在澳產嬰的英語挑戰

兩個多月前,許琭在分娩時出現大出血,而需要進了深切治療部。她的母親不會英語,作為唯一陪產者的她不知所措。一些來自多元文化背景的的女性在孕產時,在全英文孕產檢查以及口譯服務可及性方面均遇到挑戰。

0224.png

在澳洲,華人移民不斷上升。不少人,亦在澳洲孕育下一代,但一些華人媽媽卻表示由於「英語問題」使她們在生產時面對不少挑選。 Source: Supplied

兩個多月前,許琭(Lu Xu)的孩子順利出生了,但她卻因為大出血進了深切治療部(ICU)。

不諳英語的許媽媽,作為唯一陪產者更感不知所措。

許琭表示:「每個人都想跟她溝通,但沒有辦法溝通。」 「孩子下午三點多出生的,然後我就開始大出血,直到晚上六點多,他們才找到了醫院裡一個會說中文的護士,跟我媽解釋發生了甚麼。」

跟許琭一樣面臨類似挑戰的女性還有不少。

移民背景和語言不通問題等為她們的孕產過程或與她們的親友在溝通和理解信息方面,帶來一些挑戰,包括全英文的孕產檢查、華人助產士的配備以及口譯服務的可及性等等。

根據澳洲健康和福利研究院(Australian Institute of Health and Welfare)的《全國婦嬰報告》的數據,2020年,逾三分之一的孕產婦在海外出生,其中,她們有 2.7% 來自中國。

但這一數據並未有說明孕產婦的英語水平具體如何。

《國際健康公平雜誌》內,一篇於 2021年10月刊登的報告。以英國為有社會風險因素的孕婦提供的口譯服務為核心,提阪與講英語的孕婦相比,英語不流利的孕婦分娩結果不佳的風險更大,而種族歧視、貧窮、住房問題、心理健康狀況不佳等交叉因素進一步加劇了這種風險。
02241.jpg
許琭和寶寶在一起。 Source: Supplied

全英文孕檢 準媽媽墮入「無助」困局

住在黃金海岸,從事寵物產品行業的張女士(Nina Zhang)是一位新手媽媽,她的兒子現已三個半月大。

妮娜表示,儘管在澳洲已居住七八年,但對醫療方面並不了解。在懷孕早期,每到產檢,她都需要提前在網上查好「胎動、胎盤、羊水」等專業詞彙。
拿著查好的詞去問醫生時,會緊張,擔心說得不流利,對方聽不懂……有一些醫生給的解釋也聽不懂,抱著就是得過且過的心態。
懷孕前 26 周,都較為順利,但一場意外車禍讓妮娜陷入「無助」。

妮娜說:「當時住了兩晚醫院,檢測到我的血液裡有胎盤的血液,挺嚇人的,很擔心是不是寶寶有出血。」

「但當時在醫院甚麼都不明白,那是我第一次進醫院。醫生跟我說的話,很多我都完全聽不懂,特別無助。」

因語言不通,懷孕之路變得更加艱辛的還有張嘉欣,她的寶寶現在已經兩個多月。

張嘉欣已在雪梨居住約八年,從事按摩治療師的工作。
张嘉欣.jpg
張嘉欣說口譯員在場時,她能問更多問題,就更了解自己的情況。 Source: Supplied
她表示,儘管她平常可以用英文跟客戶溝通,但是懷孕後的全英孕檢,亦讓她感到很困難。

「B超(超聲波掃瞄)、血液報告,或是唐氏那些檢查都要去第三方診所做,因為都是講英文的,中間如果有甚麼問題,其實我問了他講(解釋)了,可能我也聽不太懂。」

她表示,自己雖然有要求需要口譯員幫助,但偶爾口譯服務會缺席。這種情況下就只好「硬聽」,如果有問題那就邊查單詞邊問。

「華人助產士真的很少」

在澳洲,由經過專業培訓的助產士(midwife)負責對孕產婦提供懷孕期和生產前後的照顧和支持。

Claire Wang 是一名註冊助產士,有 7 年工作經驗。她提到「儘管在澳洲有很多華人的產科醫生,但是華人助產士真的很少。」

在她還是學生時,曾在一間產房看到一位華人產婦所經歷的困難。

她提到,當時這位華人在生產時,需要兩位助產士在幫助她平靜下來,通常一個產房「只需要一個助產士」。
克莱尔提到助产士的重要作用.jpg
Claire Wong 提到助產士的重要作用。 Source: Supplied
當 Claire 聽到這名產婦講中文後,就立即進去安撫她。Claire 表示:「進去跟她講話時,她立馬整個人就安靜下來,也不蹬(腳)了。」

「所以你可以感覺到她所有的恐懼來源,其實不是太多來源於那個疼痛,而是她對未知情況的一種恐懼。」

「首先我們生長環境不一樣,我們的文化,文化背景也不一樣......尤其語言不通時,人家跟你講,我要對你做甚麼,但是你聽不懂時就會很恐懼,不知到底要對我的身體做甚麼。」

Claire 意識到作為一個會講中文的助產士可以發揮的作用。她開始在社交媒體上發佈一些「科普」(講解普及科學知識)的短片,,普及孕期和分娩知識,並且開設中文產前課程,希望讓媽媽們「了解自己的身體和生產階段」,「用知識點建立自信」。

新手媽媽「自助」和「圍爐」取暖

面對種種挑戰,華人媽媽紛紛自助,透過 Clarie 的中文產前課結緣,許琭、嘉欣和妮娜加入了同一個媽媽群。她們在那彼此學習、分享經驗、相互支持。
许琭.jpg
許琭說,在一個人在「升級打怪」的過程中,有一個都是好姐妹的群對自己很重要。 Source: Supplied
許琭說,儘管自己從2006年到墨爾本後就讀護理專業,自此也一直在該領域工作,但在做媽媽這方面,覺得「隔行如隔山」。

她表示,從事護理行業多年的她,儘管對奶粉的用量和水溫一絲不苟,孩子還是會出現腸脹氣和腸絞痛。

但群裡媽媽分享了沖奶粉的經驗,隨後她改進自己的方法,「寶寶的這種情況立馬好轉了。」 「媽媽間的相互分享和幫助讓有些棘手的事情變得簡單,讓我心安。」

而對於妮娜來說,媽媽群是她的一個傾訴之地,會獲得回應,是她「精神上的支持」。

呼籲為針對多元文化社區提供更多信息

Claire 認為,儘管在社交媒體上普及知識和開設課程可以幫助一部分華人媽媽,但澳洲醫院需要做得更多——「加強教育性質的傳播」是第一步。

她指:「讓媽媽知道有哪些機構可以幫助到自己也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媽媽產後回家,有任何問題,可以致電這些機構。 以維州為例,該州設有免費的24小時熱線:婦幼健康熱線(Maternal & Child Health Line)和母乳喂養求助熱線(Breastfeeding Helpline)。

但 Claire 表示:「如果專門設有一個中文電話給她們打,媽媽就會方便很多。」

了解和預約口譯服務

據 SBS 新聞報道,墨爾本女性健康多元文化中心的執行主任莫多羅(Adele Murdolo) 博士表示,不會說英語的女性通常不知道她們在產前護理期間可以預約口譯服務。

莫多羅博士建議女性在懷孕後立即與全科醫生預約,因為可能會有等待期。

「孕婦通常不知有這個服務,而且有時孕婦預約了產檢,但健康從業者很難在預約時段找到口譯員,而且在產前保健方面,推遲預約並不是很好。」

「所以如果需要口譯員,請提前說明,這樣保健人員可以幫助及早預訂口譯員服務。」

據了解,包括新州韋斯特米德醫院(Westmead Hospital)、維州 Mount Waverley 區的卡布里尼醫療服務機構(Cabrini Health)等的醫院會設置分娩和養育中文產前學習班,旨在滿足操中文的孕產婦和家人的需求。

如需口譯員服務,澳洲人可致電 131450 獲得 TIS National 全天候(24/7)的即時電話傳譯服務。

瀏覽更多最新時事資訊,請登上,或訂閱

SBS 中文堅守,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電台節目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歡迎在每天早上 9 至 11 時透過收聽廣東話節目及在每天早上 7 至 9 時收聽普通話節目,或透過收聽直播及節目重溫。

分享
Published 25 February 2023 2:29pm
By Yimin Qiang
Source: SBS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