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誉与国家》:纪念二战中忠心服役的澳洲华裔

“如果有人质疑澳大利亚华裔的忠诚、奉献和勇气,那么这本关于‘二战’的故事集,就像那些关于‘一战’的故事集一样,会彻底而有力地驳斥任何怀疑。”

《荣誉与国家》:纪念二战中忠心服役的澳洲华裔

《荣誉与国家》纪念二战中忠心服役的澳洲华裔,图为三个子女全部参军的CHINN家族合影。 Source: Museum of Chinese Australian History

1942年10月23日,第二次阿拉曼战役的第一天,约瑟夫-亨利-Cheong是第一个阵亡的维多利亚州澳大利亚华裔士兵。

来自墨尔本Carlton的Alec Chew从安邦战俘营逃出,回到澳大利亚后加入了部队,并因在敌后担任突击队员时的英勇作战而获得MBE勋章。

来自Casterton的James Kim,以平民身份在香港为地下英军援助组织工作。他被日军俘虏、拷打和处决。他的英勇行为受到英联邦战争墓地委员会的表彰,并在香港赤柱军人公墓树立了一块特殊的墓碑。
James Kim
来自Casterton的James Kim,以平民身份在香港为地下英军援助组织工作。 Source: Museum of Chinese Australian History
时值又一年澳新军团日,这些七十多年前的故事被记录在墨尔本澳华历史博物馆最新发布的《荣誉与国家》(For Honour and Country)一书中,让人得以了解当年维州华裔军人投身二战的事迹。

这本书的作者为博物馆研究员赵汝权(Edmund Chiu)及苏林敏慧(Adil Soh-Lim), 苏林敏慧告诉SBS中文:“我们所拥有的不是某个特定的英雄……你知道,在危机时刻,可能就像我们现在正学习着的那样,不仅仅是英雄们,还需要整个社会,以维持一切如常运转。”
她更愿意从整体上看待这群在非常年代义无反顾去保护自己的国家的人——当时,维州45%(280人)的适龄澳大利亚华裔男性和4%(15人)的适龄澳大利亚华人女性应征入伍。

至少有38个华裔家庭有两个以上的孩子在服兵役,其中最突出的是King Valley的MAHLOOK家庭,有21名家庭成员入伍。巴拉瑞特的SING家族和著名的中草药世家Kwong Sue Duk的后人,有15名后人被送上战场。另外,CHINN家族的3个子女也全部服役。

与此同时,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来自维州的8名华裔澳新军在二战爆发后再次报名服役。

书中如此描述:“如果国家需要,如果有机会,澳大利亚华裔会挺身而出,跨越障碍为澳大利亚而战,即使障碍来自官方。”

许多人对澳大利亚曾经实施的白澳政策并不陌生,这个政策对自愿投身参军的人也不例外——根据澳大利亚1909年颁布的《国防法》,“所有非纯正欧洲血统或欧洲后裔者”不得加入澳大利亚帝国军。这是1914年时候的标准。当时的体检跟现在不同,除了要检查申请者的健康状况外,更要从他们的五官、发色、眼睛及皮肤颜色等确保他们的“欧洲裔特征显著”。

苏林敏慧说:“因此,好像就有一种印象,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之前,澳大利亚是一个以白人为主的国家,这里没有任何有色人种”,“(而)这本书表明,一直有澳大利亚华人至少在这里为这个国家和社会奉献了许久,数十年甚至百余年。”
时至今日,白澳政策早已不复存在,澳大利亚的多元文化政策让很多移民安心定居于此,据2016年澳大利亚统计局的数据,如今在澳生活着120万华裔。

如果说往事并不如烟,那么,这些故事对现今社会有何启示意义?

苏林敏慧说:“我认为,人们往往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将民族、种族和忠诚这三个概念混为一谈……哦,你知道那个人是这样的背景,所以他们一定是这里的人,他们必须对某事忠诚诸如此类。”

她说:“而这本书证明了这三个概念不是绑定在一起的。那些在澳定居的华人,在战争爆发的时候刚好在这里,他们选择为一个甚至不接受他们的国家服务——我认为它非常有力地说明了人们的奉献精神和决心。”

《荣誉与国家》一书目前已可在线发布,书中写道:“如果有人质疑澳大利亚华裔的忠诚、奉献和勇气,那么这本关于‘二战’的故事集,就像那些关于‘一战’的故事集一样,会彻底而有力地驳斥任何怀疑。”

澳华历史博物馆同时正在举办纪念全澳华裔老兵的展览,将一直持续至5月12日。

请在Facebook和Twitter关注SBS中文,了解更多澳洲新闻。


分享
Published 21 April 2021 4:17pm
Updated 21 April 2021 4:23pm
By Helen Chen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