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期盼中国再当世界经济引擎只是幻想

中国经济衰落在2015年就已经开始,中美贸易战只是加快了衰落的进程而已。

 China's economic growth edged down

Source: AAP

2018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各国普遍归因于中美贸易战;2019年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期仍然是放缓,各国都希望尽快结束中美贸易战,以便中国经济尽快恢复增长,继续充当世界经济引擎,成为资源国的最大购买者,发达国家产品的最大消费者。德国号称“欧洲经济的关键引擎”,该国企业界也如此期望。抱持这种期望的人不明白,这只是一厢情愿的幻想,中国经济衰落在2015年就已经开始,中美贸易战只是加快了衰落的进程而已。

中国人海外“买买买”悄然中止

过去十五、六年,中国人在外“买买买”,早已成为拉动一些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这种“买买买”分为投资——包括国企海外大规模并购与私企海外投资,以及海外旅游兼奢侈品购买这两条途径。

中国的海外投资看起来依然强劲。2018年9月,中国商务部等三部委共同发布《2017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1582.9亿美元,规模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居全球第三位;对外直接投资存量18090.4亿美元,居全球第二位。ThomsonOne数据显示,2018年1-9月,中国海外并购总金额1068.9亿美元,同比增长11.2%。

但与此同时,近几年在海外扫货式狂买资产的几家中国民企海航、万达、安邦、复星等正在贱价变卖资产转回国内,促使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是来自政府的巨大压力。据《金融时报》统计,从2015年-2017年4月,中国海航集团在全球的并购金额超过4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600亿元。如今海航正在一点点变卖资产,从股份减持到房产甚至海航的办公楼,都降价出售。去年12月26日,在2018中国品牌论坛会议期间。海航集团董事长陈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公开表示:2018年海航一年处置3 000多亿人民币(约合440亿美元)资产,创造了一家企业一年处置资产的世界之最。
Chinese tourists take in the sites of the Sydney Harbour Bridge and the Sydney Opera House from Mrs Macquarie's Chair in Sydney.
Chinese tourists take in the sites of the Sydney Harbour Bridge and the Sydney Opera House from Mrs Macquarie's Chair in Sydney, Tuesday, July 14, 2015. Source: AAP
必须指出的是,这几家中国民企的负债率都高达70%以上,他们海外狂购资产的资金来自于国内银行借贷或发行理财产品。伴随着这些资本巨头海外狂购的是中国外汇储备急速下降。至2016年年底,外汇储备跌破3万亿美元关口。中国总理李克强不得不面对尴尬现实:“就在我的鼻子底下,看着上千亿、上千亿的资金走掉了。”在此情况下,中国银监会于2017年6月7日要求排查包括万达、安邦、海航集团、复星、浙江罗森内里在内数家企业的境外授信及风险分析,重点关注并购贷款及内保外贷的情况,开始了外汇储备保卫战。

中国民企巨头变卖资产回国,以及中国买家的减少,造成美国纽约、澳大利亚等地的房地产价格下跌。多年来,持续增加的中国资金成为推动全球房地产价格走高的主要因素。从去年开始,由于中国政府继续对资本外流实施严格管控,这一走势正发生逆转。据Real Capital Analytics的数据,2018年第三季度,中国企业集团和其他机构投资者出售了价值2.333亿美元的欧洲酒店、写字楼和其他商业房地产,仅买入5,810万美元的欧洲房地产;中国投资者在美国出售逾10亿美元房地产,买入房产2.31亿美元。澳大利亚的房地产市场,也因中国买家锐减而趋于冷却。分析师的预计几乎一致,2019年房地产下跌趋势仍将延续。
Confidence
美國通脹數字繼續高企, 市場持續震蕩。 Source: AAP

中国早就不是外商的投资福地

《华尔街日报》曾刊登《在华梦想破灭,美国企业家准备打道回府》(12/14/18),文章谈到在华外企受到成本猛涨、税负攀升、政策收紧和反复无常的监管规定影响,普遍认为他们在中国市场上的好日子已经结束。

文章所谈问题其实是中国投资环境的老问题。2005年2月17日,英国《金融时报》曾发表Geoff Dyer的文章《中国:外企的福地还是坟墓》,除指出土地价格与工资上升之外,外商在华投资还必须付出企业监管成本(指政策、法律不透明等引起的费用与损失)和外部成本(比如知识产权的保护,商业信用等)这两类与政府行为密切相关的费用。文章特别指出“外部成本”中的知识产权困境,称美国近年来在知识产权方面与中国发生许多纠纷,花费极大力气打官司,但即使如此,也无法解决中国企业持续不断的侵权问题。德、法在华企业也都遇到被中方合作者偷窃技术另起炉灶之事。中国盗窃知识产权这一问题延续至如今,成为中美贸易战的原因之一。

自1990年代以来,中国市场一直吸引着世界各国尤其是日本、美国、欧盟等国资本。但并非所有的外商进入中国都能赚钱,不少铩羽而归。第一波撤资潮发生于1999年至2003年(产业资本为主);第二波撤资潮发生于2008年末至2013年(制造业、金融业都有);现阶段的撤资始于2015年末的第三波撤资潮的“尾巴“。我一直在追踪研究中国的外资,发现三波撤资的原因大同小异,都与成本(土地价格、工资)、税负、投资的制度环境变化有关。堪称Early Bird的是香港富商李嘉诚,中国大陆是他的投资福地,他在高峰时期就准备全身而退。其旗下的长和系从2008年开始就在中国不停地甩卖资产,同时在欧洲开始新的资本布局。到2017年底,李嘉诚十年之间在大陆套现了1 500亿元资产,在欧洲的营收已接近四成,在大中华地区的营收只剩下三成。台商郭台铭发祥于大陆,但从2015年开始,毫不犹豫地离开中国,对投资地重新布局。

上述事实说明,中国早就不被跨国公司视为“投资福地”。中美贸易战只是坚定了外商撤资的想法,加剧了中国的困境。
Workers at a factory in China
China's economy grew slower than expected last quarter amid a trade war with the US. (AAP) Source: AAP

中国消费者需求遭到房贷严重挤压

被各路媒体热炒的是苹果公司痛失中国市场。但是,苹果痛失中国市场只是提前了一两年而已,中国的居民消费力不断下降并非始自今天。被许多外部分析者忽视的是:中国居民消费能力下降并非贸易战造成,而是中国经济结构与收入分配造成的,贸易战对此影响不太大。

1,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官方数据显示,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正在扩大, 2015年以来连续三年攀升,2017年达到0.467,超过联合国确定的警戒线0.4。经济学理论早就揭示:高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要低于中低收入者,只有中低收入者的消费增长,才对一国的国内消费增长有推动作用。麦肯锡《2017中国奢侈品报告》显示,中国消费者撑起了全球奢侈品消费的三分之一,其中很大一部分奢侈品消费在境外购买,对国内消费增长作用有限。

2,居民杠杆率居高不下,制约了居民消费的长期增长潜力。根据中国社科院的测算,中国居民部门杠杆率(居民债务占GDP比重)从2011年的28%快速上升到2017年的49%。人均负债据官方公布为17万元。2018年1月,就有人预测当年人均负债率会超过60%,个人购房贷款成为居民部门债务增长的主要力量,所有行业都将被房贷拖累。道理很简单,沉重的房贷必然对居住类以外的其他消费产生挤出效应,让中国购房者在应付房贷之外无余力增加消费。
China economic reforms
China economic reforms Source: AAP

与其幻想中国拯救经济,不如调整本国经济结构

不管外国分析者们如何期盼中国经济好转并继续带动全球经济增长,中国经济增长之路早已走到了尽头。中国政府虽然是全世界管控经济最强有力的政府,但现在面对国内经济也束手无策,唯一的办法就是继续印钞、增加政府投资。

中国央行于今年1月初宣布,将银行存款准备金下调1个百分点,鼓励银行增加放贷。此举将释放1.5万亿人民币,这是不到一年时间之内的第五次降准。与此同时,发改委密集批复逾1.2万亿元城市轨道等项目,基建再成政府“稳投资”关键。只是多年以来,中国金融早就脱实向虚,新增贷款并不进入实体经济,而是流向房地产、股市,转化为泡沫。不久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报告称,通过这种信贷刺激,中国似乎已经到了一个收益递减点,新债务部分用于偿还旧债务,以至于要实现同样的增长,需要的新债务是过去的三倍,因此,中国最大的问题是保证贷款不再转化为泡沫。

全球化正进入逆转期的各种摩擦与动荡,特朗普上任后并未摧毁现存的全球贸易体系,而是将其调整为两个不同的体系:一个是美国与其传统贸易伙伴之间的自由贸易体系;另一个未被纳入这一自由贸易体系包括中国等国,目前这两个体系都未完全成形,但中国经济不能继续充当世界经济的引擎已成现实,各国与其盼望中国经济复苏后拯救自家经济,还不如趁此机会调整本国经济结构,适应没有中国充当买家与投资者的状态。

作者:何清涟,中国经济学者,现居美国。
以上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台立场。

关注更多澳洲新闻,请在Facebook上关注SBS Mandarin,或在微博上关注澳大利亚SBS广播公司


分享
Published 17 January 2019 12:40pm
Updated 17 January 2019 2:43pm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